有條有理地思考問題 (2)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shù)網(wǎng)整理 2019-04-07 10:55:46

以上步驟,在討論“收獲”時我采用了表格作為呈現(xiàn)形式,除此之外,思維導圖也是個很好用、很直觀的工具。你可以把要討論的問題寫在中間,然后畫出第一層分支,也就是大塊面的切分,隨后再畫出第二層分支,也就是細分,最后在每個細化分支底下,一條條地寫入具體內容。
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結構是否一定要完整?
我的建議是:從思維鍛煉的角度,結構要盡量做完整。比如說到“在學校”,那我們切分的塊面就要能覆蓋小朋友在學校的所有內容,不要有遺漏。此外結構還需要清晰、層次分明,不能交疊、不能把不同層次的內容并排放。
不過從針對問題、給出回答的角度,則可以不要求完備。比如在某個分支底下,小朋友說,我想不出來有什么收獲。那沒關系,就空著不填,不講就是了。也就是說,他得知道,這里有個分支,需要被思考到,不能遺漏;但思考的結果可以是:暫時沒什么內容可以填充。
零也是一種數(shù)字,對吧?
第二個問題:結構會不會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思考?
不會。結構是個框,而不是內容。所以對結構的梳理并不會堵塞孩子的自由思考:我只是向他指出了“這個地方或許值得想想看”,“還有那個地方也可以挖掘一下”,而非“這個地方可以這樣想”。這兩種引導方式是有很大差別的。
我反倒認為,用“整理結構”的方式引導思考,能更好地限制住忍不住要往外冒的主觀感想。我一直強調要分清“事實”和“觀點”。在談“收獲”時我限制孩子發(fā)空泛的感想、做籠統(tǒng)的評論(類似于“這個很好”“那個很有趣”等等),而是要求他去講述“具體的內容”。
“有什么收獲”這種問題聽著蠻空洞的,像是一種政治正確。但其實換個角度,去談論那些具體的、細化的事實,一個點、一個點敘述出來,你會發(fā)現(xiàn)最終寫下的內容都是非常真實的。
第三個問題:結構的劃分是否只有一種方式?
當然不是。你可以嘗試多種劃分的角度,看看哪種更好用。針對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內容,會有不同的選擇。只要遵循了基本規(guī)則——要覆蓋所有內容、不能交疊、不能把不同層面的內容并列,就可以了。
事實上,這還是個很好的思維鍛煉呢:先從角度A進行劃分,填充好內容;再換到角度B,重新劃分、填寫一次。把兩次的成果對照起來看,是不是會有更多收獲呢?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