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子思論(2)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shù)網(wǎng)整理 2019-05-27 09:55:03

參考答案:
16.C
17.D
18.B
19.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而極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是以天下無不可學/而極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學者不知其所窮
20.
、傩那槠惹,唯恐自己被湮沒而不被后人了解,因此都喜歡樹立觀點。
②這就像惻隱之心是仁愛的表現(xiàn),但仁愛不僅僅是惻隱之心;懂得廉恥是道義的表現(xiàn),但道義并不停留在懂得廉恥上。(7分。第一句3分,第二句4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文言文譯文】
從前夫子的文章,不是刻意要著書立說,因此不曾想樹立觀點。他所說的,都恰到好處,這樣,他才成為圣人。
夫子的學說,可以照著去做,卻不能完全懂得;可以述說,卻無法與之論辯。這是因為他不想樹立那種淺薄的觀點,引起是是非非的爭論,他的學說也因此才不被廢棄,給天下后世制定了仁義禮樂的規(guī)范。夫子去世后,諸子百家都想著書立說而流傳于后世,他們的心思全用在了文章形式上,唯恐自身被湮沒而不為后人了解,因此都喜歡樹立觀點。觀點確立了,爭論就產(chǎn)生了。從孟子之后,到荀卿、楊雄,都致力于相互攻訐,其他不值一提的人還有很多,這些人相互駁難,爭論不休。
唉,夫子的學說,不幸有老聃、莊周、楊朱、墨翟、田駢、慎到、申不害、韓非這些人,各持一家之說,從外面攻擊,天下人正陷入困惑無所適從的時候,無奈他的弟子們又在內(nèi)部相互攻擊不休。千年之后,學習的人越多,夫子的學說變得越發(fā)晦澀不明,恐怕就是這個原因吧?
從前的三子之爭,是由孟子引起的。孟子說:“人性善。”因此荀子說:“人性惡。”而楊子又說:“人的本性,善惡兼具。”孟子既然說人性是善的了,所以荀子就不得不說人性是惡的。人的本性非善即惡,孟荀二人已持有這兩種觀點,楊子就不得不說人性是善惡兼具的。立論不求精辟深刻,卻只求標新立異,那么爭論不休的局面,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停止。
況且夫子未曾提起過人性,也許提起過,卻沒有明確的結(jié)論。孟子提出的人性善的觀點,其實都出自他的老師子思的著作。子思的著作,記載的都是圣人簡要深刻的言論,孟子得到它卻不善于運用它,能談論老師的學說,卻不知道為什么用這種形式來闡述。天下如此之大,非得說所有人的本性都一定是善的,明明白白地把自己變成靶子,讓天下從此經(jīng)過的人,都想拿起弓箭射擊他。所以,荀子和楊子提出標新立異的言論,其實都是孟子的過錯。
至于子思的言論卻不是這樣。他說:“圣人的學說,愚鈍的男女也可以了解,等到深奧的地方,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完全領會之處;淺陋無知的男女也能踐行,可那最高的境界,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圣人的學說,從普通人都能踐行開始,而它的極致之處,圣人也有不能領會的。從普通人能踐行開始,所以天下沒有不能學習的。極致之處圣人也不能完全領會,因此學習的人便沒有窮盡它的時候。這就像惻隱之心是仁愛的表現(xiàn),但仁愛不僅僅是惻隱之心。懂得廉恥是道義的表現(xiàn),可道義并不停留在懂得廉恥上。這不就是孟子所說的人性善嗎!但子思說的是圣人之道天下人都能踐行,孟子說的是天下人都能踐行圣人之道。這似乎沒什么兩樣。但子思說的是圣人之道,而孟子論的是天下之人。由此看來,后世那些人提出奇談怪論,都是因為孟子。子思的學說,世人都認同而沒有誰非議它。這樣,然后知道子思才真正善于立論。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