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蜜桃六月天综合网,欧美99,草草影院ccyycom

奧數(shù)網(wǎng)
全國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奧數(shù) > 趣味樂園 > 詩歌鑒賞 > 正文

語文詩歌鑒賞:秋登宣城謝脁北樓(2)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shù)網(wǎng)整理 2019-07-17 20:46:43

智能內(nèi)容

  【賞析】

  謝眺北樓是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又名謝公樓,唐時改名疊嶂樓,是宣城登覽的勝地。宣城處于山環(huán)水抱之中,陵陽山岡巒盤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縈回映帶著整個城郊,真是“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這詩作于天寶十三載(754),這年中秋節(jié)后,李白從金陵再度來到了宣城。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首聯(lián)是說,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眺樓遠眺晴空。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凈!憑高俯瞰,這“江城”簡直是在畫圖中似的。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的寫了出來,總攝全篇,一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這就是李白常用的“開門見山”的表現(xiàn)手法。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頷聯(lián)是說,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江上兩座橋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的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的建筑。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映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清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哪里是橋呢?簡直是天上的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這里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活潑空靈,又一次令人驚嘆。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頸聯(lián)是說,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煙之中;秋色蒼茫,梧桐也已經(jīng)顯得衰老。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里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xiàn)出一片蒼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我們不難想象,當時詩人的心情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里,他的觀察是深刻、細致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練的語言,再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的透露出季節(jié)和環(huán)境的氣氛。它不僅寫出了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如果我們細心領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它在高度的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

  中間兩聯(lián)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里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首聯(lián)的一個“望”字生發(fā)出來的。從結構關系來看,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末聯(lián)是說,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協(xié)調(diào)北樓來,迎著蕭瑟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這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兩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眺所建造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了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作者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李白在政治上被權貴所排擠、棄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處于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椭械囊钟艉透袀貏e是當秋風搖落的季節(jié),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的舊游之地,現(xiàn)在他又來到這里。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起謝眺,這不僅因為謝眺在宣城遺留下來像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是謝眺對宣城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當李白獨自在謝眺樓上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眺所吟賞過的山川,緬懷他平素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的悲劇一生,雖然古今異代,然而他們的文化基因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感;正因為他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復雜的情懷,又有誰能夠理解呢?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備09042963號-15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27854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奧數(shù)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