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22-03-28 21:39:39 下載試卷 標簽:部編版語文 四年級語文 教案設計
2.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邊聽邊注意生字生詞。
3.學生各自再讀1~2遍課文并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發(fā)言各有特色,看來周恩來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對大家啟發(fā)不少。稍后,我們會在具體的字詞句段中來仔細體會。
4.交流字詞。
四、整體感知
1.梳理課文內容:本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明確:周恩來目睹國人受辱,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
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
(1)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10自然段)。
(2)周恩來和伯父的對話(11~14自然段)。
聽了伯父的話,周恩來有什么感受?
明確:疑惑不解。
(3)親眼見到中國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
(4)課文中哪件事讓周恩來感受最深刻?
明確:目睹國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
2.緊扣詞語,精讀感悟,體會“中華不振”,了解周恩來立志的原因(15~17自然段)。
關鍵詞:不懲處、訓斥、緊握拳頭、勸慰。
3.歸納文章內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師指導,明確:本文主要寫周恩來少年時代目睹了中國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體會到“中華不振”,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xiàn)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
五、布置作業(yè)
通過多種方式搜集資料,了解周恩來的生平事跡,加深對偉人的認識。
板書設計: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立志——疑惑——由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教學重難點:
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對這篇課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詞的基礎上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首先,我們復習上節(jié)課的字詞,然后帶著問題進一步剖析文章。
二、句段解讀
1.十二歲那年,他離開家鄉(xiāng)江蘇淮安,隨回家探親的伯文來到了東北沈陽。
明確:12歲的周恩來從江蘇淮安來到東北,當時的東北,是帝國主義爭奪在華利益的一個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機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惡狼爭搶著一塊肥肉。
2.一個星期天……大鼻子的外國人。
明確:“背”和“進”兩個詞充分體現(xiàn)出周恩來一心想到租界看個究竟的好奇心和決心。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說明差別很大,租界的熱鬧非凡反襯出別的地方冷冷清清。商業(yè)蕭條,同樣是中國的土地,差別卻很大,更令人疑惑。
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明確:周恩來把個人學習與民族振興的大業(yè)聯(lián)系起來,要為祖國的興盛和民族的振興而學習、奮斗。
三、質疑探究
1.自主學習,初步感悟。畫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2.交流反饋,自主思考。
(1)為什么中國巡警不懲處洋人,反而訓斥中國婦女?
(2)為什么圍觀的中國人緊握拳頭,卻只能勸慰這個不幸的婦女?
3.研讀重點,深入感悟。引導學生結合句子抓關鍵詞談感受。
(1)抓住“懲處”“訓斥”,理解“中華不振”的內涵。
(2)重點句:大家只能勸慰這個不幸的婦女。引導學生想象婦女、洋人、圍觀的中國人各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明確:婦女悲傷無助、有理無處說;洋人仗勢欺人、得意揚揚;圍觀的中國人氣憤不平卻敢怒不敢言。
(3)聯(lián)系第11自然段,了解租界是個怎樣的地方。教師補充“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故事。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