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會取代房子,成為新中產家庭的最大負擔?
來源:奧數(shù)網 2016-01-29 16:59:02

可以預見,孩子的教育經費將超越房子,成為中國中產家庭最大的負擔。因為比起房子,教育是一項長期投資,不到一二十年難見成效。對于家長來說,房子可以不買,但孩子的教育不能停啊。
坦白講,孩子出生時,我從沒有想過自己會在他的基礎教育身上花很多錢。結果,我們上的是上海民辦學校,五年下來,花費不菲。
但是我深知,這個花費在今天上海的民辦教育界,其實已經很便宜了,現(xiàn)在頂級的民辦學校,一年學費就差不多要20萬。我們其實沾了孩子早生幾年的光,在他剛開始上小學的時候,學費還沒有貴得離譜。
但想到接下來,還要以每年10萬+起步的學費一直供他上完高中,然后繼續(xù)燒美元。作為一個從小也算“學霸”經常拿獎學金的我,有一種深深的不適應感。
讀者可能會說,為什么要那么作,非要讀民辦學校,讀公立不是好好的嗎?都是中產階級的毛病,其實,讀公立學校自有公立的苦,那是另外一個話題。
讀民辦完全是一條不歸路,而且是一條沒有回頭的路,有可能是因為一念之間,也可能是某些具體原因。
當初,我們孩子到了升小學的時候,看著對口的那個還不錯的公立小學塵土飛揚地要基建三年,看著他月份小,心性還很幼稚,可能更適合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于是便想試試民辦了。那時中等的民辦學校還不是很難進,考了試就進去了。
現(xiàn)在,孩子讀了五年,如果回到公立,就基本成為“二等公民”了,不僅要被統(tǒng)籌分配到某個中學,還要進普通班,進不了里面的“培優(yōu)班”,據(jù)說差很遠。然后,我們對孩子能不能適應公立教學模式和兩倍于之前的班級人數(shù)不是很有信心。教育畢竟是不能輕易試錯的游戲!
所以說這是一條沒有回頭的路?墒牵@幾年,我看到身邊的越來越朋友都想送孩子讀民辦學校,都想送孩子到國外讀書。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選擇“自 己沒有海外教育經歷希望孩子有”的占近60%,還有近20%是“自己有海外教育經歷希望孩子也有”的,占20%。也就是說,今天幾乎80%的家長希望孩子 有海外教育經歷。
調查結果
“你自己的留學經歷以及對孩子的留學意愿”(824人投票)
A.自己有海外教育經歷希望孩子也有(153票,占18.6%)
B.自己有海外教育經歷無所謂孩子有沒有(27票占3%)
C.自己沒有海外教育經歷希望孩子有(473票占57.4%)
D.自己沒有海外教育經歷無所謂孩子有沒有(171票,占21%)
可能有人說,這個調查肯定不準確,你的讀者肯定都是中產階級。那我們就來談談中國的中產階級的孩子教育,何以至此。
今天民辦教育學費真的貴嗎?
目前上海的民辦教育,學費平均在每年10萬元上下?雌饋砗芨撸珜嶋H上仍然是家庭月入45000元的中產家庭基本能夠負擔的。
事實上,讀公立學校的隱性消費不低,以一套300萬的學區(qū)房計算,普通理財年化利率5%,全款支付的話,五年下來也有75萬的沉淀成本,貸款的話,利 息也不低。當然,如果五年后政策不變,你又順利找到人接盤,說不定可以大賺一筆,這是很多家長的算盤。但這賭的是政策風險。而且需要在這五年里花費大量財 力物力使孩子參加各種培訓,能夠在初中上好的民辦學校,在上海是這樣。
我們自己經常懷念過去的小學學費低,自己的父母幾乎不用怎么花錢,對今天為孩子教育“用錢鋪路”感覺極其不適應,我自己也是這樣。
我小學的時候,在家鄉(xiāng)上的是華僑捐贈的學校。這位華僑不是別人,正是華人首富李嘉誠的舅舅兼丈人莊靜庵先生。他是靠做鐘表起家,其實算不上大富豪,但李嘉誠1941年離開潮州到香港,第一站投奔的就是他。
莊老先生對學生很好,免收學費和書本費,我們要交的只有雜費。我還記得第一個學期的雜費是人民幣2元,那是1986年。到了我上六年級的1992年, 物價已經開始飛漲,我們的雜費是人民幣11元?墒窃谛W12個學期中,有10個學期,我都拿一等獎學金,每次可以拿到人民幣20大洋。通常我會壓在枕頭 下,一直不舍得花。20元那時是一筆巨款,相當于父母月工資的幾分之一。所以整個小學階段,我是賺錢的。
但這些回憶在今天完全沒有參考價值。當時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這么幸運。到了中學之后,升學壓力大起來,就開始流行一種叫做“贊助費”的物事。一些差 了一點的分數(shù)的學生,往往可以通過交贊助費來獲得進入名校的機會。在1990年代中,這個費用已經達到了3000-5000人民幣,再后來還不斷攀升。這 三五千元在當時是什么概念,其實已經大約是一個工人一年的收入了,和今天相比,也得有一二十萬了。
在1998年,我考大學選志愿的時候,順帶瀏覽了大學的收費標準。當我看到復旦大學新聞系一年的學費是3500元,人民大學新聞系是2500元,已經 是全場最低了。公立大學的這個學費,已經接近當年的工人半年的收入。比較現(xiàn)在,我覺得相當于10萬元以上了。要知道,那時候房價才多少錢一平啊。
所以,我們的父母,其實沒有我們自己想的那么不舍得為孩子的教育花錢,而且花得還不少!可憐天下父母心。
整個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通過房地產運動,使中國的很多中產階級成了千萬“富翁”,也嚴重改變了社會的價格體系。一些東西在變得越來越貴,特別是稀缺資源,一些東西越來越便宜,特別是快消品。
這批因房致富的中產階級,大多數(shù)是70后。他們在2000年之前便畢業(yè)進入職場,經過幾年積累,正好趕上房地產爆發(fā)期。如果身處一線城市,只要腦瓜不 算太木,經過幾番房產買賣,手里的房產價值往往能過千萬,還不只擁有一套房子。所以用其中一套房子的錢來給孩子一路上學,直到留學美國,想想也不算什么 事。
但是,這樣的房地產紅利迅速消失了。80后一代,手頭的房子除了自住之外,已經普遍不那么寬裕了。到了85后這一代,目前他們能夠在大城市購置一套寬敞自住的房子已屬幸運。而留給他們積累孩子私立學校學費的時間,已經不是很多。
新中產家庭的脆弱性和無法逆轉的新價值觀
80后一代,可以說是新中產,但這些新中產,在實質上有點脆弱。
就像我過去五年深入研究的“中國三明治一代”一樣,他們稍微錯過了一個黃金時代,但又不身處于最糟的局面,夾在中間,不上不下,上有老下有小,內心價值觀越來越自由,越來越國際化,但實際條件卻不能使他們心無旁騖地去追求這些價值觀。
80后的一代的創(chuàng)業(yè)者,相比70后和90后都上。打工階層,即使貴為金領,也將受全球經濟大勢影響,財務狀況并不特別保險。
而說到中產本身這個概念,在中國仍然非常模糊。瑞士信貸銀行在2015年的一個報告中說:
以美國的5萬-50萬美元為基準,以IMF版本的購買力平價(PPP)進行匯率換算,個人財富在2.8-28萬美元的中國人,均是中產階級大軍的一員。
換句話說,作為一個中國人,包括所有房產、股票、存款等,只要你的個人財富(再次強調,不是年收入)在17.63萬-176.3萬元(以2015年美元兌人民幣1比6.3的匯率計算)之間,你就是中國龐大中產階級大軍的一員。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的中產階級過億人,是全世界中產階級數(shù)量最龐大的國家。雖然占總人口比例卻只有10%左右。
這樣的定義肯定被大為吐槽。所以調查機構Ipsos對1000個自認為是“中產階級”的大陸家庭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他們平均的家庭月收入達到45202元,低于香港,高于韓國和臺灣地區(qū)。這個數(shù)字,更接近于我們的認知。
在中國,80后一代的價值觀,已經跨越了經濟階層的分野,不管是不是被定義為“中產”,國際化視野和自由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共識,這也影響到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方式。
送孩子到國外讀書的趨勢,就像逃避霧霾和不安全食物一樣,是出自于一種逃避“污染式教育”的恐慌。這種恐慌,已經開始跨越社會階層蔓延,和經濟地位無關。
中國的中產階級,隨著經濟地位的增長,已經有了更多的獨立思考,他們會從自身的經歷,反思中國大學教育的問題。對于我們這些過來人來說,我們深知自己 接受的大學教育嚴進寬出,課程敷衍,真正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遠不如在大城市和優(yōu)秀的同學身上學得多。而在為了進入這些大學而努力的中小學階段,更是對學生 片面能力的嚴酷比拼。
中產階級家長害怕,自己的孩子被一種“不認真、敷衍式”的價值觀所俘虜,或者過于狗茍蠅營,即使名校畢業(yè)出來,也可能只滿足于到五百強公司做一個小職員而已。
他們已經能夠認識到,對一個孩子的培養(yǎng),不是看他的學歷如何,而是看他能不能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技能和趣味的人,能不能人格平衡發(fā)展?墒,當今國內的教育制度,看起來離這個方向很遠。
所以,雖然國外的教育制度并不是萬能,但相比之下仍然是個較優(yōu)的選擇。
加上,中產家長自己受教育程度高,很難接受自己孩子不如自己,在我之前文章做的調查,能接受孩子最低在國內讀什么樣的大學,35%選的是國內一流本科,即985高校。這個比例之高令我深感意外。很多朋友還抱怨我沒有設“不能接受孩子在國內讀書”這個選項。
調查結果
你最低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讀什么樣的國內大學?(824人投票)
A.國內一流,如985高校(289票占35%)
B.國內普通一本(324票占39.3%)
C.國內普通二本(152票占18.5%)
D.大專及以下(59票占7.2%)
如前文數(shù)據(jù),80%的受調查家長沒有在海外接受過教育,他們內心肯定認為,到海外接受教育,孩子的起點會比自己更優(yōu)秀。
而這些新型教育觀,在中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必須用大量的金錢為之埋單。
學費還能再貴一點兒嗎?
有一些數(shù)字正在使升學形勢變得嚴峻。
自2006年以來,北京、上海的高考人數(shù)都從十幾萬逐漸降低,2015年北京降至6.8萬以下,上海降至5萬。我以為是選擇海外留學更多的人所致。后來我細查了一下,發(fā)現(xiàn)還和10幾年前的新生兒出生率有關。
從上表可以看出,上海2005、2006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剛好是1980年代中期生育高峰誕生的嬰兒,那時每年的新生兒人口超過15萬。但隨后這個 數(shù)字一路下滑,到了1998年幾乎是最谷底,新生兒人數(shù)只有大約7萬左右,這批人將在2016年參加高考。而大約在2006年,上海的新生兒數(shù)量回復到 10萬水平,然后急劇上揚,到了2015年,已經達到23萬之眾(其中有一半是非上海戶籍,但他們的幼兒和小學教育大多會選擇在上海完成)。
也就是,在2015年出生的上海小孩子,要比2005年出生的孩子,面臨多兩倍的升學競爭,再加上前幾年越來越熱的境外生子之后,把孩子帶回國接受教育的比比皆是,學位的競爭只會愈演愈烈。
北京的數(shù)字跳升同樣驚人。2010年只有7萬左右,2012年是14萬,到了2016年,政府預計的數(shù)字是30萬新生兒,2017-2020年北京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生育高峰。(數(shù)字來源:北京市衛(wèi)生計生委,2015年11月)
入學供不應求的情況已經在2015年上海的幼兒園入園時出現(xiàn)端倪了,因為2012年大家都想生龍寶寶,新生兒人口從2011年的18萬人直接跳升到 22.6萬人。所以一些對口公立幼兒園的家長在2015年發(fā)現(xiàn)他們雖然對口,但幼兒園名額不夠,還需要搖號,部分孩子面臨沒有幼兒園可上的情況。教委的應 對措施是盡快多建幼兒園。
幼兒園多建可能還容易點,小學的多建就沒那么容易,師資、經驗、口碑的積累都需要時日。而民辦小學,包括國際學校,有一大部分依然按照原來的只招收境 外身份孩子的政策不變,使得中國國籍的孩子就讀不便,甚至有一種在自己的國家追求優(yōu)質教育卻反受“歧視”之感,更使學位資源變得千金難求。
可以預見,隨著讀民辦的心理趨勢越來越加強,民辦學校的學費只會越來越高,會不會有一天突破中產階級家庭收入結構的平衡點呢?我覺得是極有可能的。
假使不漲價,以孩子12年基礎教育在民辦學;ㄙM約200萬元,到美國等西方國家讀本科四年花費約200萬元計,在16年里,必須有400萬人民幣的 學費儲備,也就是說每個中產家庭每年必須有25萬元的節(jié)余作為學費儲備金。這還不包括家庭日常的旅游、購車、房貸等大宗消費。所以,家庭年收入至少要持續(xù) 多年達到60-80萬以上,才能勉強滿足這個需求。而且,美元對人民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預計將走強,學費會變得更貴。
也就是夫婦人均月入要達到3萬人民幣左右。這個比例在北京、上海能有多高,我不是很清楚,感覺能有10%的家庭達到?官方統(tǒng)計數(shù)字估計會說只有1%,2015年統(tǒng)計顯示,北京上海的人均月收入才在4000元左右。大家可以說說看。
所以,我認為,這幾年的民辦學校雖然貴,還處于大家勉強能上得起的階段,接下來,可能就難說了。
可以預見,孩子的教育經費將超越房子,成為中國中產家庭最大的負擔。因為比起房子,教育是一項長期投資,不到一二十年難見成效。而很多中產家庭,對于房子至少已有首付能力,房貸雖然每年也可能有一二十萬,但是房子有升值可能,還可以通過買賣相對較快獲得回報。
談到這里,各位家長都要對自己接下來十年的賺錢能力得認真想想了。房子可以不買,但孩子的教育不能停啊。
這也才是二孩生不起的最大原因啊。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