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蜜桃六月天综合网,欧美99,草草影院ccyycom

奧數(shù)網
全國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奧數(shù) > 教育新聞 > 正文

為什么孩子很努力,但語文成績就是上不去

來源:搜狐教育 名校家長 文章作者:于樹泉 2016-06-06 11:40:18

智能內容

  為什么孩子很努力,但語文成績就是上不去

  很多家長、學生都會疑惑,為什么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做作業(yè),努力學語文,語文成績還是難以提高。很多老師會困惑,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到底該用什么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語文難學,語文好難學!那是因為沒有找到語文學習的“根”,學好語文,一定要抓住閱讀的根。

  語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其實,這本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不少專家學者的教育經典論述中對此早有明確闡述。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孩子生活在書籍的世界里”。北大資深教授錢理群先生有更為明確、直接的表述:“學好語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閱讀”。當下語文教育乃至中國教育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丟失了讀書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讀書之于語文教育,就如同樹根之于枝葉,源泉之于河流,基礎之于大廈,血脈之于軀體,靈魂之于生命。語文教育的“根”丟了,語文教育就難免百病叢生、久治不愈了。

  “教科書”是不是“書”?

  或許有人要問:我們的學生一天到晚手不釋卷地捧著書在讀,怎么說是丟了“根”呢?難道教材不是“書”嗎?“教科書”是不是“書”?兩者能不能畫等號?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科書”是什么,用葉圣陶的話來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也就是說,教科書只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用來指導讀寫的范本、“模本”。而古往今來人們所推崇的“書”,則是指那些可以“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養(yǎng)心靈”的書(林語堂語)。這些“書”和“教材”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教科書并不是語文課程的全部,語文并不等于語文課本。所以在語文教育中,必須不斷加強課程建設,而其重要途徑就是讀書。相對于語文教育而言,語文課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課本之外則是浩瀚的海洋。

  真正的語文教育必須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去引導學生“讀整本的書”,把世界當作課本,而不是把課本當作世界。

  培養(yǎng)讀書興趣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下面談談我們對“文學經典名著”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關于“文學”。在給學生推薦讀物時,我們是以文學為主,兼顧其他方面的書籍。

  我們讓學生讀書,并非為培養(yǎng)作家,而是著眼于增加人文積淀,提升語文綜合能力,進而獲得全面、均衡的發(fā)展。所以在給學生推薦的讀物范圍較廣,不限于文學作品。

  其次,關于“經典名著”。以“經典”為主,因為“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但還要兼顧其他優(yōu)秀作品,因為讀書活動能否開展起來,培養(yǎng)興趣是第一位的;在培養(yǎng)興趣方面,讀物選得是否妥當至關重要。

  古今中外堪稱經典名著的作品浩如煙海,有一些作品偏深偏難,不要說孩子,就是成人接受理解起來都有相當困難。如果上來就給孩子推薦這類作品,孩子很可能一下就會嗆水,進而產生畏難排斥心理,從此拒絕讀書。有時學生走近經典要有一個由淺而深、由低而高的漸進過程,這就需要老師去給學生搭一個臺階。比如:為了讓孩子走近《老子》,先讓孩子讀蔡志忠的漫畫《老子說》;為了讓孩子走近《傳習錄》,先把《明朝一哥王陽明》推薦給他們……待產生強烈的興趣后,孩子們就會一步步走近名著。

  推薦一本書之后,我們的做法是讓孩子徑直走進去,完全自主地去讀,無拘無束地去讀,輕輕松松地去讀。這樣堅持下來,興趣就會自然產生。興趣一旦形成,孩子的讀書爆發(fā)力就會產生,他們的理解能力、領悟能力、讀寫能力都會獲得令人難以置信地提高。

  我們覺得: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讀書的大敵。讀書是慢功,習慣和興趣的培養(yǎng)都需時日。但只要持之以恒,讀著讀著,難以想象的奇跡就會發(fā)生,所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以閱讀帶動寫作,以寫作深化閱讀

  讀寫結合是我們的一貫做法。每周一篇的讀書筆記,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樣寫就怎樣寫,長短不限,內容不限,寫法不限,只讓真情實感從心底流出。隨后,老師從學生的讀書筆記中發(fā)現(xiàn)亮點,選出范文,在講評中真誠贊美,熱情鼓勵,順便做一點讀寫指導。

  最后,說說教師因素。

  名著閱讀活動開展得如何,老師是關鍵,語文教師決定著語文教育。因此,要引導學生閱讀,老師自己首先要閱讀,不僅要進行職業(yè)閱讀,還要對文史哲、時政、經濟、社會、心理等領域廣有涉獵,以不斷充實智庫,裨補精神。

  除了老師的因素外,引領學生讀書還會遇到其他困難和阻力,其中首先是來自家長的阻力。2010年,我在人大附中連續(xù)教了8年高三后,空降到初一,去引領孩子開展名著閱讀。孰料幾個月后,家長的告狀信鋪天蓋地飛到校長手里,家長們眾口一詞:既然中考只考上千個詞語、十幾首詩、二十多篇古文,那老師為什么要領著孩子們去讀名著?如果孩子因為讀書使中考受到影響,沒能升入重點高中,這個責任誰來負?聲聲質問,咄咄逼人。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召開了家長會。在會上,劉彭芝校長給家長講了很多讀書的道理,翟小寧校長還宣讀了我就讀書問題寫給家長的信,最終風波止息,名著閱讀活動才得以堅持下來。可見,在關鍵時刻如果沒有領導的支持,開展名著閱讀活動會舉步維艱。尤其在現(xiàn)有中考方向的“指揮”下,面對嚴峻的升學現(xiàn)實,從老師、學生到學校、家長都有諸多的無奈。

  朱永新先生這樣說過:如果我們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歷程中,還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們離開校園就將書永遠地丟棄在一邊,教育一定是失敗的;相反,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普普通通,但是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yǎng)成了終身學習和閱讀的習慣,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備09042963號-15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854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奧數(shù)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