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福州小升初論語典故整理
來源:家長幫論壇福州站 文章作者:家長幫暖暖桑 2018-03-20 22:36:44

論語中的27個典故
1.【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
<釋義>不論什么人都給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為孔子所倡導,在教育對象問題上,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有教無類'的意思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qū)W,都可以入學受教。
2.【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
<釋義>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lǐng)弟子們周游列國,經(jīng)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shù)刈×藥自,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干農(nóng)活?鬃有睦锊桓吲d,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nóng)。樊遲只好向當?shù)剞r(nóng)民請教,終于種出了葫蘆、扁豆等瓜菜。
3.【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釋義>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cè)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在今天,我們?nèi)栽谛麄魉倪@一教育學說。
4.【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釋義>并不認為向?qū)W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清·劉鶚記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shù)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斷完善認知,有時甚至不恥下問,全方位的汲取營養(yǎng)。
5.【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釋義>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jīng)驗,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討問題,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他鼓勵學生培養(yǎng)很好的品德,深入鉆研,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生贊揚孔子教學的耐心,孔子謙遜地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6.【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釋義>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到底哪個強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聞一知十,我呢,聞一知二。"孔子點頭說:"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這段話在《論語·公冶長》中有記載。
7.【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釋義>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后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孔子曾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方面,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幾個方面,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后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要可以靈活地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8.【名正言順】
[出處]"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
相關(guān)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shù)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shù)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shù)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shù)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shù)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shù)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