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蜜桃六月天综合网,欧美99,草草影院ccyycom

奧數(shù)網(wǎng)
全國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奧數(shù) > 小學(xué)語文網(wǎng) > 文言文翻譯 > 正文

小學(xué)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xí)題及答案:宋書·羊玄保傳

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文章作者:奧數(shù)網(wǎng)整理 2019-05-27 10:28:19

小學(xué)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xí)題及答案:宋書·羊玄保傳

  羊玄保,泰山南城人也。祖楷,尚書都官郎。父綏,中書侍郎。初為宋武帝鎮(zhèn)軍參軍。少帝景平中,累遷司徒右長史。府公王弘甚知重之,謂左長史庾登之、吏部尚書王準之曰:“卿二賢明美朗詣,會悟多通,然弘懿之望,故當共推羊也。”頃之,入為黃門侍郎。

  善弈棋,品第三,文帝亦好弈,與賭郡,玄保戲勝,以補宣城太守。先是,劉式之為宣城立吏人亡叛制,一人不禽,符伍里吏送州作部;能禽者賞位二階。玄保以為非宜,陳之于上曰:“臣伏尋亡叛之由,皆出于窮逼,未有足以推存而樂為此者也。今立殊制,于事為苦。又尋此制施一邦而已,若其是邪,則應(yīng)與天下為一;若其非邪,亦不宜獨行一郡。”由此制停。

  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頻授名郡。為政雖無殊績,而去后常必見思。不營財利,處家儉薄。文帝嘗曰:“人仕宦非唯須才,亦須運命;每有好官缺,我未嘗不先憶羊玄保。”

  元兇弒立,以為吏部尚書,領(lǐng)國子祭酒。及孝武入伐,朝士多南奔,劭集群僚,橫刀怒曰:“卿等便可去矣!”眾并懼莫敢言,玄保容色不異,徐曰:“臣其以死奉朝。”劭為解。

  孝武即位,為金紫光祿大夫,以謹敬見知。大明五年,加散騎常侍、特進。玄保自少至老,謹于祭奠,四時珍新未得祠薦者,口不妄嘗。大明八年,卒,時年九十四。謚曰定子。

  子戎,有才氣,而輕薄少行檢,玄保常嫌其輕脫,云 “此兒必亡我家” 。位通直郎。坐與王僧達謗時政賜死。死后孝武帝引見玄保,玄保謝曰:“臣無日磾①之明,以此上負。”上美其言。戎二弟,文帝并賜名,曰咸,曰粲。謂玄保曰:“欲令卿二子有林下正始余風(fēng)。”

 。ㄟx自《南史》之《宋書·羊玄保傳》,有刪改)

  【注】 ①日磾:金日磾(mì dī),西漢時期著名匈奴族政治家。

  9.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府公王弘甚知重之 知:了解。

  B.與賭郡  賭郡:以郡官做賭注。

  C.未有足以推存而樂為此者也   推存:求得生存。

  D.我未嘗不先憶羊玄保 憶:回憶。

  10. 下列各組語句全都表現(xiàn)羊玄保受宋歷任皇帝器重的一組是(3分)

 、偃缓胲仓,故當共推羊也 ②由此制停

 、酃暑l授名郡

 、芤詾槔舨可袝I(lǐng)國子祭酒

 、萑耸嘶路俏毑牛囗氝\命

 、奕侄,文帝并賜名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因為羊玄保聰明俊朗,很多東西可以穎悟通達,所以深受府公王弘器重,在后者的幫助下,玄保很快就入朝當了黃門侍郎。

  B.羊玄保到宣城任太守,認為前任太守劉式之為宣城訂立的官吏對付叛逃的政策,是很不恰當?shù)摹?br />
  C.孝武帝入京討伐劉劭,朝中人士大多向南逃走,劉劭把官員全部召集過來加以威脅,只有羊玄保面不改色。

  D.羊玄保廉潔樸素沒有貪欲,不謀求錢財利益,治家儉省微薄,這是他被宋歷任皇帝器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12.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若其非邪,亦不宜獨行一郡。(3分)

 。2)為政雖無殊績,而去后常必見思。(3分)

  (3)玄保謝曰:“臣無日磾之明,以此上負。”(3分)

  13.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限斷6處)(3分)

  玄 !〖取∩啤∑濉《『巍∩小≈∫唷⊙拧『谩∑洹∈隆恰】ぁ●摇∝贰∧辍∑摺q 便 入 高 品 及 長 冠 絕 當 時 胤 父 榮 期 與 臧 質(zhì) 同 逆 胤 應(yīng) 從 誅。何尚之固請曰:“胤弈棋之妙,超古冠今。父戮子宥,其例甚多。特乞與其微命,使異術(shù)不絕。”不許,時人痛惜之。

 。ㄟx自《南史》之《宋書·羊玄保傳》,有刪改)

【點擊下一頁查看答案】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備09042963號-15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27854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奧數(shù)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2005-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