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精品一区,蜜桃六月天综合网,欧美99,草草影院ccyycom

奧數網
全國站
您的位置:奧數 > 趣味樂園 > 歷史故事

趣味樂園

趣味樂園旨在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充滿趣味性的學習平臺和學習氛圍。把枯燥的數學、語文、英語等科目的學習與生活、童話相結合,比如那些智商測試題、數學迷宮、數學智力題、數學推理以及數學童話等。

  • 隆武、魯王兩個南明政權先后覆滅之后,清軍分三路向西南進攻,駛守在兩廣的明朝官員瞿式耜(音s)等在肇慶擁立桂王朱由榔即位,年號永歷,歷史上稱他永歷帝。公元1647年十一月,明朝將領何騰蛟,依靠大順軍余部
  • 南明最后一個政權滅亡的那年,順治帝已經病死,他的兒子玄燁(音y)即位,這就是清圣祖,也叫康熙帝?滴醯奂次坏臅r候,年紀才八歲。按照順治帝的遺詔,由四個滿族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叫做輔政大臣。四個輔政
  • 沙皇俄國是怎樣侵略我國東北的呢?原來在明朝末年,清朝正忙著進關,把北方邊境的防備放松了。沙皇俄國趁機向我國黑龍江地區(qū)進犯。他們在我國掠奪財物,殺害人民,遭到我國各族居民的反抗。清朝進關后,派兵打擊沙俄
  • 沙俄政府在雅克薩失敗以后,并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條約簽訂的第二年,又唆使準噶爾部(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領噶爾丹進攻漠北蒙古。那時候,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個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歸屬清朝
  • 目從平定三藩之亂以后,清王朝在中國的統(tǒng)治穩(wěn)定下來了。但是,還有一點叫康熙帝不大放心,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來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采用一個辦法開博學鴻詞科,命令各地官員和朝廷大臣,把有學問的文人推薦給
  • 清朝統(tǒng)治者對明朝留下來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撫辦法。一面對不服統(tǒng)治的,采取了嚴厲的鎮(zhèn)壓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員告發(fā),浙江湖州有個文人莊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編輯《明史》,里面有攻擊清朝統(tǒng)治者的語句
  • 清王朝統(tǒng)一中國后,經過康熙、雍正兩朝的經營,經濟有了很大發(fā)展。到雍正帝兒子清高宗弘歷(也叫乾隆帝)在位的時候,國力強盛,財政富裕。清朝初期的文治武功(也就是文化和武力的統(tǒng)治),在這個時期都達到鼎盛的程
  • 乾隆帝連年用兵,軍費花費很大;他又六次巡游江南,搞得十分鋪張浪費。加上下面的官吏貪污浪費成風,弄得國家漸漸地衰弱下來。就在這個時期,在京城流傳著一本小說,叫《紅樓夢》。開始,人們還弄不清作者是誰,后來
  • 乾隆帝做了六十年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了勝利。他志滿意得,驕傲起來,把自己稱做十全老人。他越來越喜歡聽頌揚的話,于是,就有人用討好奉承的手段取得他的寵信,掌握了大權。有一次,乾隆帝準備出外巡視,叫
  • 和珅掌權的時候,清王朝十分腐敗,地方官吏貪污橫行,百姓怨聲載道。當時,在湖北、河南一帶,白蓮教又盛行起來。有個安徽人劉松,到河南傳教,利用給百姓治病的機會,勸人入教,后來被官府發(fā)現,流放到甘肅去。劉松
  • 阪泉之戰(zhàn)是在黃帝與炎帝共同戰(zhàn)勝九黎族團蚩尤、平定了叛亂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戰(zhàn)役。阪泉之戰(zhàn)是有熊集團內部帝、后之間因權力之爭而爆發(fā)的。這場戰(zhàn)爭,在歷史意義上,是徹底結束了原始社會末期因戰(zhàn)爭產生而形成的帝、后
  • 傳說距今約4600馀年前黃帝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九黎族首領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進行的一次艱苦激烈的大戰(zhàn),這是遠古時代一次很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相傳神農氏為帝王時,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奪,為害百姓,其中蚩
  • 禹為鯀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于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南部一帶),后隨父遷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創(chuàng)建者
  • 禹死后,子啟繼立。由于傳統(tǒng)的禪讓觀念沒有完全消除,東方偃姓之族的伯益就曾借此與啟爭奪王位。這就是《竹書紀年》中所說的:益干啟位,啟殺之。同時,西邊的同姓諸侯有扈氏(陜西戶縣)更起兵反對。啟親領大軍討伐,
  • 夏朝末期(約公元前1600年),在商滅夏的戰(zhàn)爭中,商湯率領商部落士兵與夏軍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一說在山西運城)進行的一場決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成為夏王朝滅亡的轉折點;戰(zhàn)爭的結果導致夏王朝滅亡,商湯建立了中國的第
  • 商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其建立者就是商湯。商朝的都城在西毫,即今洛陽市轄的偃師市西洛河北岸的尸鄉(xiāng)溝一帶,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此考古發(fā)現了商城遺址,證明商朝都城就在洛陽偃師。它是迄今為止發(fā)現
  •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音b,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fā)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fā)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 盤庚把都城遷至殷以后,商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很大的進步,武丁臨政時達到商王朝最強盛時期。武丁中興,國力強盛,于是不斷征戰(zhàn)四方。殷代北方草原地區(qū)的一個名叫鬼方的游牧部落,經常騷擾殷人統(tǒng)治區(qū),武丁親自
  • 牧野之戰(zhàn)展開之前,文王采取政策,即政治上,積善行德,裕民富國。廣招人才,發(fā)長生產;外交上,爭取與國,最大限度孤立商紂。準備過后,文王乘商師主力遠征東夷,果斷地率領諸侯聯軍實施奔壟,使敵人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處
  • 商朝最后一個國王叫紂,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興建寵麗的瓊樓瑤臺,整日以酒為池,以肉為林,和愛妃妲己以及貴族們宴飲酒池,為了滿足自己的享受,紂王就加重賦稅,使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百姓起來反抗,他就
  • 周公東征后,成王把一部分領土分封給商微子啟,讓他建立宋國,遵從舊典,管束商臣民,擁戴周王室;又把部分臣服的殷遺貴族遷于成周,讓他們仍保留自己的田宅、領土;成王還分給衛(wèi)康叔殷七族遺民,分給魯伯禽殷六族遺
  • 管叔,名鮮,武王之弟,封于管(在今河南鄭州);蔡叔,名度,封于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來他們分別在衛(wèi)、庸監(jiān)視殷遺民,和霍叔(一說武庚)合成三監(jiān)。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不服,揚言周
  • 厲王即位后,為了增加收入,任用「好利」的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將王畿以內的山林川澤統(tǒng)歸王室所有,禁止國人采樵和漁獵。國人生計斷絕,痛罵厲王「專利作威」。歷史稱為榮公專利
  • 周厲王實行專利政策,引起國人不滿,他用衛(wèi)巫監(jiān)視國人的行動,禁止國人談論國家政事,違者殺戮。在這樣的恐怖統(tǒng)治下,國人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厲王得意地向人夸耀說:吾能弭謗矣。但召公虎提醒厲王說;民不堪命矣
  • 國人暴動周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又命令衛(wèi)巫監(jiān)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當時國人有參與議論國事的權利,甚至對國君廢立、貴族爭端仲裁等有相當權利,同時有服役和納軍賦的義務。國人在高壓政
  • 周厲王專制,利令智昏,派衛(wèi)巫監(jiān)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國人忍無可忍,起而暴動,厲王出奔。宗周無主,朝政由周定公、召穆公共同執(zhí)掌,一說由共國國君共伯和執(zhí)政。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這一年即共和元
  • 周宣王即位后,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頓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時復興。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詩經大雅烝民》宣王的主要功業(yè),是討伐侵擾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宣王四年(前824年),秦仲為大夫,攻西
  • 平王東遷是東周初期發(fā)生于的歷史事件。公元前711年,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后被殺于驪山,西周滅亡。其后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因鎬京曾發(fā)
  • 從前,齊國有一對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又要奉養(yǎng)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
  • 中國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齊桓公,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內修政治、外結與國、待機而動的意見,于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發(fā)兵攻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魯莊公注意整修內政,取信于民,決心抵抗。深具謀略的魯國士人曹
  •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鄭、許、曹等國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相約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周天子派宰孔參加,并賜給齊桓公王室祭祀祖先時的祭肉。這標志著齊桓公已成為周王承認的合法霸主
  •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發(fā)生的泓水之戰(zhàn),是宋、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一次作戰(zhàn),也是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因思想保守、墨守成規(guī)而導致失敗的典型戰(zhàn)例之一。春秋時期中原地區(qū)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去世后,各
  • 公元前632年,為爭奪中原霸權,晉軍謀略制勝,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大敗楚軍,開兵者詭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戰(zhàn)。4月,晉、楚兩軍為爭奪中原地區(qū)霸權,在城濮交戰(zhàn)。楚軍居于優(yōu)勢,晉軍處于劣勢。晉國下軍副將胥臣奉命
  •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
  • 春秋中期,秦在穆公即位后,國勢日盛,已有圖霸中原之意。但東出道路被晉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鄭、晉兩國國君新喪,不聽大臣蹇叔等勸阻,執(zhí)意要越過晉境偷襲鄭國。晉襄公為維護霸業(yè),決心打
  • 泌城之戰(zhàn)(泌之戰(zhàn)),指中國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于西元前597年在泌(今河南滎陽東北)發(fā)生的一場大戰(zhàn)。前597年春,楚莊王率師討伐與晉國結盟的鄭國,攻下其都城,迫鄭襄公與己結盟。六月,晉國派中軍元帥荀林父救鄭
  • 鄢陵之戰(zhàn),是春秋中期,繼城濮之戰(zhàn)、邲之戰(zhàn)之后,晉楚爭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兩國軍隊主力會戰(zhàn),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公元前575年春,楚人誘使鄭國叛晉歸楚,唆使鄭國進攻晉國的盟友宋國。五月,晉厲公與齊
  • 春秋弭兵之會:從春秋中期開始,晉楚兩國為了爭奪霸權,連年廝殺,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公元前579年,宋國的華元曾經約合晉楚兩國結盟,規(guī)定互不侵犯,可是不久又重開戰(zhàn)端.經數十年戰(zhàn)爭,晉楚兩國都疲憊不堪,需要休整
  •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后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后,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國。其實勾踐并
  •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
  • 公元前545年,田完四世孫田桓子,聯合鮑氏以及大族欒氏、高氏合力在齊滅了當國的慶氏。之后田氏、鮑氏又共滅欒、高二氏。田桓子繼而討好公族與國人,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國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從
  • 戰(zhàn)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
  • 戰(zhàn)國中期,位于中原地區(qū)的魏國逐漸強大起來,不斷對鄰國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將龐涓引兵攻趙,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向齊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西來,矛頭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龐涓聞訊立即回師自救,
  • 公元前342年,魏又進攻韓國,韓也求救于齊。齊又以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重復圍魏救趙故事,在馬陵(今山東郯城)再次重創(chuàng)魏軍,魏國精銳盡失,秦國乘機向魏國發(fā)動進攻,占領了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河西之地。魏
  •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wèi)國(今河南安陽市一帶)人,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公孫氏,故稱為衛(wèi)鞅,又稱公孫鞅,后封于商,后人稱之商鞅。在位執(zhí)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名將白起率領秦軍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大敗韓、魏聯軍的重要殲滅戰(zhàn)。秦國經商鞅變法后,日益強盛。到秦昭王時,加快了兼并六國戰(zhàn)爭的步伐,乘齊、魏相持之際,首先加兵地處中原要沖
  • 趙武靈王是戰(zhàn)國時趙國的一位奮發(fā)有為的國君,他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內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zhàn)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
  • 戰(zhàn)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趙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么這么大
  • 戰(zhàn)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zhàn)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
  • 公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簡(今山西離石縣西)和祁(今山西祁縣)兩塊地方。次年,秦國又派兵攻占了趙國的石城(今河南樸縣西南);又過了一年,再向趙國進攻,兩國交戰(zhàn),趙國損失了兩萬多軍隊,但
  •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了野王城,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國都的聯系。韓國想獻出上黨郡向秦求和,但是上黨郡守馮亭不愿降秦,請趙國發(fā)兵取上黨郡。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長王齙攻韓
  •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統(tǒng)一六國后的第三年,始皇東巡郡縣,召集齊、魯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議封禪的典禮,以表明自己當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們的議論各不相同,難于施行。于是他絀退所有的
  • 焚書坑儒是發(fā)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并主張禁止儒生(讀書人)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
  • 秦朝統(tǒng)治時期,全國人口不過二千萬,但是被征發(fā)筑長城、守衛(wèi)開發(fā)南方、修筑奢華的阿房宮、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勞役,合起來共用了二三百萬人之多,耗費了不知多少人力財力。百姓們的負擔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慘。公元前
  •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fā)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后,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地區(qū))展開大戰(zhàn);項羽不
  • 秦末,反秦名將項羽率領楚地義軍殲滅秦軍章邯、王離主力的重大作戰(zhàn)。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秦將章邯鎮(zhèn)壓陳勝、吳廣起義,擊殺楚地反秦武裝首領項梁后,率兵20萬渡河(黃河),配合由上郡(治今陜西榆林東南)急調至河北
  • 秦末,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隊,劉邦兵力雖不及項羽,但劉邦先破咸陽,項羽勃然大怒,派英布擊函谷關,項羽入咸陽后,到達戲西,而劉邦則在霸上駐軍。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在項羽面前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
  • 漢高帝二年(前205年)五月,漢高祖退到滎陽一線收集殘部。這時,漢高祖的部下蕭何在關中征售到大批兵員補充前線,韓信也帶部隊趕來與漢高祖會合。漢高祖的漢軍得到休整補充后,實力復振,將楚軍成功地遏阻于滎陽以
  • 項王的軍隊駐扎在垓下,士卒少而糧食盡,漢王和諸侯的軍隊把他們重重地包圍著。到了夜晚,漢王的軍隊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項王十分吃驚,就說:難道漢王已經全部占領了楚國的土地嗎?不然為什么楚國人這么多呢
  • 自從在秦始皇統(tǒng)治時期打敗匈奴以后,北方平靜了十幾年。到秦滅亡之后,中原發(fā)生了楚漢相爭,匈奴就趁機一步一步向南打過來。漢高祖的時候,匈奴的冒頓單于(音mdchny,冒頓是人名,單于是匈奴王)帶領了四十萬人馬包
  • 漢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呂后因病去世。九月,呂姓王欲起兵叛亂,奪取劉漢政權。齊王劉襄隨即調集軍隊,高舉率兵消滅不應當為王的人的旗幟發(fā)兵西進。相國呂產派遣大將軍灌嬰率兵迎戰(zhàn)。灌嬰本來是漢室開國元勛
  • 西漢文帝、景帝兩代四十年左右的時間,政治穩(wěn)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fā)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漢文帝劉恒(前203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中子,母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為代王。
  • 吳楚七國之亂是以劉邦之侄吳王劉濞為首發(fā)動的一次同姓王聯合大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西王英膠東王雄渠。吳王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劉濞蓄謀叛亂為時已久。這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實行的封建思想統(tǒng)治政策;莸鬯哪辏ㄇ191年)廢除《挾書律》,進一步促使諸子學說復蘇,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較活躍,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 中國西漢武帝為削弱諸侯王勢力而頒行的重要法令。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文帝時,賈誼鑒于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
  •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東漢時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qū)別
  • 武帝于元狩四年(前119年)頒布算緡令。所謂算緡,就是征收商人和手工業(yè)者的財產稅,以及車、船稅。但由于有許多人隱匿財產,偷稅漏稅,故于元鼎三年(前114年)十一月下令百姓告發(fā)偷漏緡錢者,稱之為告緡,此事由楊可主
  • 這是漢昭帝給當時社會注入的一劑強心針。鹽鐵之議是漢昭帝時,中央政府召開的一次由鹽鐵官營問題所引起的有關國家政策的辯論。漢武帝在元狩年間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的新經濟政策,如統(tǒng)一幣制,鹽鐵和酒
  •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業(yè)生產組織形式。有軍屯與民屯之分,以軍屯為主。漢武帝劉徹元狩四年(前119)擊敗匈奴后,在國土西陲進行大規(guī)模屯田,以給養(yǎng)邊防軍,這就是邊防屯田。自此經魏
  • 巫蠱之禍是漢武帝末年封建統(tǒng)治集團內部發(fā)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曾有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死于巫蠱之禍。巫蠱為一種巫術。當時人認為使巫師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詛咒所怨者,被詛咒者即有災難。征和二年(公元前91

返回頂部

廣告合作請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備09042963號-15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854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奧數版權所有Copyright2005-2021 . All Rights Reserved.

分類查找目錄